今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作為抗戰時期的戰時首褐藻糖膠都、統戰舞臺和東方堡壘,重慶這座山城,在八年抗戰中,凝聚著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華戰爭的決心和毅力,見證了八年抗戰和最終的勝利。
  為了讓市民們能更好地瞭解重慶的這段重要歷史,重慶中住商情趣用品國三峽博物館常設展廳《抗戰歲月》,在閉館一年半後,將於9月3日重新對外開放。屆時,陳列一新的展廳將通過300餘件文物及數百幅老照片,向市民講述這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昨天,《抗戰歲月》展外接式硬碟廳布展正式結束,重慶晨報記者獲邀率先走進展廳之中,打探新增文物背後的故事。
  A
  抗戰時期重慶ddr4有群童子軍
  小學生從三年級正式成為童子軍,跟隨老mSATA師走街串巷宣傳抗日
  一枚木頭打磨而成的炸彈上,醒目地雕刻著“警惕鬼子丟炸彈”的字樣,這小小的木質炸彈有什麼用?它們出自誰手?在三峽博物館即將開展的“抗戰歲月”展覽中,5枚這樣的木質炸彈將首次與市民見面。它們身上承載的,是70餘年前活躍在重慶大街小巷的一群孩子的故事,這群孩子就是抗戰時期陪都重慶的童子軍。
  在70餘年前,這群童子軍做過什麼?他們多大才可以成為童子軍?昨天,三峽博物館研究員馮慶豪,為我們揭開了重慶童子軍在抗戰時期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小學三年級即可參加
  馮慶豪說,隨著當時國民政府西遷重慶,1943年,何應欽以司令的身份,開始著手在重慶建立童軍營。
  當時國民政府規定,所有小學生從三年級起正式成為童子軍,參加軍訓。童子軍不但有統一的服裝,而且採取嚴格的軍事化訓練方式。一些在童子軍比賽中得獎的小孩,長大後真正進入相關軍事院校,在戰爭中成為領導。
  馮慶豪說,重慶童子軍分為幼童軍(一般為8-11歲)、童子軍(一般為12-18歲)、青年童子軍(18歲以上)、女童子軍、海童子軍等。他們6至9人組織成一小隊,設正、副小隊長,2至3小隊組織成一個中隊,設正、副中隊長,兩個中隊以上可組織成童子軍團,設正、副團長、教練員及傳令、文書等,整個童軍營總人數超過五萬人。
  這五萬童子軍戴上英式的船形帽,穿上黃色斜紋布制服和草綠色的童子軍服,繫上領巾,腰束鑄有童子軍軍徽的銅扣皮帶,踩著鋥亮的皮靴,是戰爭陰霾下陪都街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
  走街串巷宣傳抗日
  “你可別以為這些童子軍是衣著光鮮‘做做樣子’,他們在陪都時代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平日里,他們經常做一些社會服務工作,比如打掃街道、在一些大型的社會活動中服務、維持秩序等。”馮慶豪說。
  抗戰爆發後,大量童子軍積极參加抗戰宣傳,跟隨老師去城鎮、鄉村作街頭講演和宣傳,教群眾們唱抗日救亡歌曲。有的還自發走出校門,有的地方專門成立了“童子軍歌詠隊”,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宣傳活動,通過演出募集資金,這些錢全部捐獻給抗日前線。
  蔣介石推行“新生活運動”時,童子軍便成為戰時規定執行的監督者。童子軍監督員不分晝夜地巡視著各處碼頭,禁止乘客夜間飲酒,糾正路人歪戴的帽子和監視正在飯店用飯的食客是否超出了四菜一湯的標準。
  B
  寥寥數語的書信,記載著川軍士兵對家人的掛念和抗戰衛國之心
  “三十二年十一月開往常德合(和)日本鬼子作戰,火線緊急萬分。也請(清)告無事返隊,對於我隊十分光榮,望大人在家好好寶(保)重身體。”這是一封寫於70年前的家書,寄信人是一名當時出川抗戰的士兵。
  三峽博物館副研究員艾智科說,這封被保存了70餘年的家書,是這次展覽中的珍貴展品之一。“雖然書信僅有寥寥數語,這不到百字的書信中還有一些錯別字,可它卻記載著川軍士兵對家人的掛念,對出川參加抗戰、保家衛國的榮耀之心。”
  這名留下書信的川軍士兵,僅僅是出川抗戰350萬名士兵中的一員,在烽火連天的殘酷戰爭中,這封給家人寄去平安問候的家書,顯得尤為珍貴。
  艾智科說,抗戰爆發後,四川每年向前方輸送的青壯軍人,人數令人震撼:共有350萬川軍出川抗戰,比全國同期實徵1405萬餘人的五分之—還多。他們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獨立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威猛高射機槍拱衛重慶
  C
  高射機槍的阻擊,讓敵機不敢低空飛行,有效阻擋了日機的投彈轟炸
  黑色的鋼質外殼在夏日陽光的照耀下沒有一絲反光,它默默地立在那裡,就如同70多年前默默地屹立在重慶的高點之上,只有當頭頂的天空傳來日軍轟炸機的轟鳴聲時,它才會爆發出巨大的響聲。它就是抗戰時期重慶兵工廠仿造蘇聯重機槍自製而成的高射機槍,在陪都重慶時期,它擔任著防空的重要任務。
  如今還沒有被放入展廳的機槍,保存在三峽博物館的庫房中,它是工作人員從望江機械總廠徵集回的展品。這挺長約1.7米的高射機槍,安放在一個巨大的三腳支架上,它可以形成近80度的最大仰角,對空進行射擊。
  “據考證,這挺高射槍是由重慶國民政府21兵工署製造的。”三峽博物館研究員李金榮說,它是仿製蘇聯重機槍而成,可用來射擊800米高度以內的低空飛機,在1500米的斜距離內可射擊空降兵。要“駕馭”它,必須兩個人配合。一人負責彈倉的補給和控制,另一人負責瞄準射擊。“這家伙理論射速是每分鐘560—600發,戰鬥射速通常為80發。”
  李金榮說,1937年9月,重慶市防空司令部成立後,為掩護市區各重要機關及軍事要地,防空部隊先後成立高射槍炮大隊,併在城區、廣陽壩、磁器口、佛圖關、南岸和江北各設立了一個區防空指揮部,這些重慶自己仿製的機槍就被放置在這些山城制高點之上。
  李金榮說,一架架高射機槍的英勇阻擊,讓敵機不敢貼低飛行,有效阻礙了日機的投彈轟炸,當時有人稱它為“對空獵手”。
  日軍紀念戰爭瓷碟現身
  D
  這些瓷碟和瓷碗,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鐵證
  白瓷碟瓷碗上繪製著各式各樣的花紋和日本國旗,圖案旁邊寫著“支那事變凱旋紀念”、“徵露凱旋紀念”等字樣。展覽中,從雲南專程徵集回的十個日本軍隊紀念戰爭瓷碟將首次亮相。艾智科介紹,這些瓷碟和瓷碗,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鐵證。
  仔細看這些瓷碗瓷碟,除了“紀念凱旋”字樣,其中一個瓷碟上還標註了這個瓷碟擁有者的部隊番號——第8師團。這個日軍“第8師團”是支什麼樣的部隊呢?艾智科說,日軍第八師團在1898年10月1日編成,是第一次中日戰爭後產生的6個後備師團之一,士兵主要來自日本青森縣、秋田縣和山形縣。
  在歷史上,第8師團因1902年1月的八甲田山事件而臭名昭著。日俄戰爭期間,第8師團參加了著名的黑溝台會戰和隨後的奉天會戰。從1910年起,它被分派到韓國駐守。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第8師團派出其第4混成旅團參加入侵滿洲的行動,其主力於1932年加入,當時它駐扎在滿洲並受關東軍指揮。在那裡,它參加了穩定新成立的滿洲國的行動。
  第8師團真的凱旋了嗎?“不!”艾智科說,1944年9月,第8師團被重新分配到菲律賓,分別部署在呂宋島和雷伊泰島。在雷伊泰島戰役和馬尼拉戰役中對抗菲律賓和美國聯合部隊,第8師團幾乎全軍覆沒。
  文/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
  圖/三峽博物館  (原標題:數百件文物和老照片 講述重慶抗戰歲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34ilbec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